最近,我听到不少医院的科室主任都在抱怨,觉得传统的管理模式就像一个紧箍咒,导致业绩难以提升,团队氛围也变得松散,而他们自己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的朋友老李,他是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的主任,上个月因为这个问题愁得头发都白了。听说他最终是通过参加科室管理培训,成功地将科室从一盘散沙变成了一个团结有力的铁拳。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他的这段经历,从最初手忙脚乱到最终豁然开朗,或许能对从事相似岗位的朋友们有所启发。
科室主任的日常:从“临床大牛”到“救火队长”
老李现年四十八,从事心内科工作已有近二十年,无论是查房还是手术,他都能熟练应对。然而,自从三年前他被提拔为主任以来,烦恼之事便接连不断。
起初排班混乱不堪。那天一早七点多,我前往科室寻找他,只见护士站围了三位年轻医生正在争执——老张连续值了36小时的夜班,而新人小马却整天无所事事。墙上的排班表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修改的便签,看上去就像一块满是补丁的破布。
比如,说到耗材统计。上个月,骨科那边突然出现了紧急情况。药房发现,心内科领的动脉穿刺包数量比其他同级科室多了200多套。经过一番调查,原来是实习生在领料时名字写错了,负责的护士长在核对单上没有仔细查看。
最让他感到郁闷的是那些例会。每次开会,要么气氛沉闷,无人开口,要么一有分歧就有人拍案而起,“上个星期关于是否派遣人员去学习介入技术,两个副主任争论得血压都升高了”,老李按着太阳穴,苦笑着说道,“以前拿着手术刀手都不会抖,现在一开会,讲上几句话心里就慌得不行”。
前些日子,我国多地遭遇极端天气,京津冀地区暴雨肆虐过后,紧接着本地又持续半个月的高温天气。这使得骨科和急诊科的患者络绎不绝,病房里人满为患,而心内科的住院床位更是紧张到了走廊上。就在这时,科室里发生了失误——在转运一位心梗病人时,心电图和用药记录未能正确对接,差点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机。患者家属在办公室情绪激动,拍起了桌子,院长亲自出面进行交谈。老李叹了口气,感慨道:“那时候我真心想过收拾行李回到急诊科,独自一人奋战,当主任的辛苦程度甚至超过了担任总住院。”
培训第一课:原来“管事”比“做事”难十倍?
培训前夕,老李几乎要放弃。上午,他刚完成了一例高龄患者的PCI手术,下午便接到了孩子班主任的电话——女儿体温高达39度,而妻子恰巧出差在外。身着白大褂,他在医院和学校之间来回奔跑了三次(今年夏天确实让人难以忍受)。回到科室,护士长匆匆跑来说,库存清点又遇到了问题。他往办公椅上一坐,身体放松下来,目光不由自主地被门口广告栏里的“科室精细化管理实战课”吸引:“既然已经到了低谷,不如利用三天时间放松一下。”
王浩是位培训班主任,他以前在一家顶级医院担任执行院长,现在专注于医疗管理咨询。在第一节课上,他没有讲解流程图,也没有宣读规章制度,而是先播放了一段监控录像。录像中展示的是一家知名三甲医院的护士站,护士长在早交班时用手势引导记录关键信息,药师提前核对药品并准备好了电子台账,甚至连清洁阿姨更换垃圾袋都严格按照时间点进行——整个科室运作得就像精密的齿轮一样。
“各位主任,”王浩突然指向老李,“请问您若询问护士关于‘昨日出院的结算单中,有几张未被签字’,她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老李一愣。平时护士翻台账至少十分钟,还未必对得上。
王浩打开PPT,解释道:“标准化操作流程,其目的在于确保所有问题都能找到解决方案,所有重复性的工作都能找到替代方法。比如,今年夏天天气异常炎热,露天工人都能按照‘晨会点名、错峰作业、防中暑检查’这一流程行事。那么,我们医院的科室为何还要依赖‘经验’和‘感觉’?”
这话让老李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当天晚上,他没有回家,留在办公室仔细查阅了过去三年的科室年度报告,结果发现情况令人震惊:仅去年一年,因流程错误引起的医疗投诉就有10起,而且耗材的浪费率比医院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就连年轻医生提交继续教育申请的延误率也位列全院前三名。
用“工具”代替“嗓门”:管理有套路,不用瞎用力
第三天的培训开始了实战演练,王浩给每个小组发放了一套“科室管理诊断包”,要求大家模拟分析医院内一个具体的科室。老李抽到的任务是“如何用甘特图画排班表”,他拿着一张A3纸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他平时连Excel的pivot table都不会使用。
现场助教是一位95后的年轻女孩,仅用两分钟便为他梳理了思路:李主任,您看,我们可以将医生的资质划分为“溶栓认证”、“介入资质”和“教学导师”三个类别,然后根据“白班”、“中班”和“听班”三个维度进行排班,并用不同颜色进行标注。对于新入职的医生,我们根据他们的带教需求来分配跟随的频率,而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我们则预留了20%的弹性时间来应对突发的抢救情况。这根进度条代表了人力的饱和度,一旦超过80%,系统就会自动变红并发出提示。
老李猛地悟出了门道,第二天他回到医院,在临时办公室,他找到了两位护士长,一起绘制排班表。这就像世运会运动员跳舞入场时,其实背后靠的是彩排和精准定位。他们先用Excel软件绘制了排班表的框架,然后将护士长提出的“怀孕护士不安排夜班”和“资深医生每周至少保证一天科研时间”等要求,全部记录在“备注模板”中。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两天。最终的新排班表让年轻的医生小马惊叹不已:“主任,这下我终于明白每天的工作安排了!”[id_305233029]
他不仅掌握了“PDCA循环”这一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耗材管理之中。他指派了两名医生担任耗材管理员,他们每周一使用扫码枪进行盘点(这里插入:我们是否算错了,认为这种方法比人工查台账效率低10倍?实际上并非如此,是因为工具尚未完善),月底则通过条形图对比实际用量与预算,上个月动脉穿刺包的损耗率竟然直接降至3%,这让护士长喜不自胜。
老李经常说,管理科室就如同老司机驾驶车辆,平日里需要维护(遵循标准化流程),遇到紧急路况则需提前查看导航(进行风险预警)。近期,心脏康复门诊开始了多学科模式的试点工作。他组织医生、护士和药师在会议室围坐一起,运用“复盘六步法”对两周的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方案提交后,立刻得到了医务处的认可,被评为“优秀案例”。不久前,广东遭遇暴雨,导致几家外地医院的应急预案失效。他运用培训时学到的“危机管理清单”,带领科室人员逐一应对了断电和设备防水的紧急情况。现在,无论走在车间还是厂房,连保安师傅都开玩笑说:“李主任越来越像位‘驾校师父’了。”(之前提到的老车主驾驶技能。)”
总结下实用经验:给同行掏掏4个心得口袋
老李如今每逢周末都能按时陪伴女儿参加兴趣班,而就在上周,他还与我交换了张世运会跳水赛的门票。在上一回见面时,他递给我一支笔,并让我签署了一份承诺书。
1.标准化,别先谈人情味
护士年纪轻轻出了错,不必立刻就大声责备她“以后要更加留意”,直接给她一份《操作核对清单》打印出来医院科室管理培训心得体会,贴在墙上,这样比说再多劝诫的话来得实际。
2.数据表格会骗人,交叉核查保平安
仅凭报表上的Excel数据不足以判断耗材数量,每月需由设备科与药房进行盲目核对,这相当于要求两个质检员相互监督(之前已提及工厂安全),曾有一次,他们发现耗材仓库的湿度异常超标,及时避免了潜在的风险。
3.开会前发“议题便签”,胜过拍桌子
老李在每间办公室都挂上了“意见箱”,在会议开始前,他要求大家将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提交,然后按下表决器进行投票,这样一来,就再也无法凭借资历来决定事情了。
4. 管理是技术更是艺术
之前有新闻报道年轻人骑着快递电动车送货,这让我意识到给团队注入活力比什么都关键。老李今年在科室里设立了“季度之星”奖项,奖金都给了那些努力提升工资的年轻人,这确实让人感到兴奋。不过,更重要的是医院科室管理培训心得体会,这样的做法能让团队运作得像跳机械舞一样协调(这里可以联想到运动员入场式的场景)。
最后有什么要说的?说到底,无论是担任科室负责人还是工厂车间的管理者,管理的难点在于找到正确的思路。还记得当年世运会场馆里万人齐声欢呼的场景吗?那背后是多少人在按照流程进行彩排?老李经常说:“救治一个患者是积德行善,而带领好一个团队,才能让更多的患者脱离危险,这不就是我们作为医生的初衷吗?”
若你面前正面临类似难题,能否点个赞以便让更多同行注意到?若你有独到的管理技巧,不妨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互相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