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妈们常来问我,育儿过程中最担忧的是什么。这让我不禁回想起今年春天,我儿时好友大刘那段心力交瘁的时光。他的孩子刚踏入幼儿园儿童保健常识,短短三个月内就接连三次感冒,最终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看着孩子扎针时痛哭流涕,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大汉在走廊里偷偷地抹着眼泪,嘴里不停地嘟囔着:"如果当初能早点了解那些儿童保健知识就好了......"
怎么判断娃生病要就医?
三月初的北京,天气突然转冷,大刘发现女儿半夜里有些咳嗽。他心想,小孩子偶尔咳嗽是常有的事,于是自己给她喂了一些止咳糖浆。然而,到了第三天早上儿童保健常识,孩子的体温升高到了38.5度,呼吸时脖子上的皮肤甚至随着呼吸一起起伏。于是,他们赶紧将孩子送往儿童医院急诊,经过检查,结果显示孩子患上了细菌性肺炎。医生立刻为她安排了住院治疗和输液。
住院部每日下午都会举办家长讲座,那回恰逢已退休的儿科主任前来授课。主任提到了一个“儿童就医红绿灯”的规则,即体温若超过39度则需点亮黄灯,若连续三天退烧药不起效,则需转为红灯警示;至于像大刘的女儿那样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这已是一种紧急处理的危险信号。老主任叹了口气,提到最近天气颇为异常,小患者数量明显增多。我们作为家长,若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判断技巧,便能避免不少麻烦。
哪些零食是健康雷区?
孩子住院期间,邻床的爷爷悄悄给孙子喂食蜜饯。护士发现后立刻阻止了这一行为。随后,医生特地前来解释:蜜饯中含有的甲醛次硫酸氢钠虽然是允许使用的添加剂,但若长期食用,可能会对肝肾造成额外的负担。这事情让大刘回想起来,以前自己经常随意购买那些色彩鲜艳的“儿童食品”,实际上很多都是含糖量高、含盐量高且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无卫生标准的“三无”产品。
出院那天,营养师递给我一份零食的推荐名单:黑巧克力(可可含量超过70%)和原味坚果被标记为健康选择;而那些标榜“无添加”的果脯和蜜饯,其含糖量往往超过了可乐。更让大刘感到惊讶的是,连一些进口奶粉里也含有棕榈油,长期饮用可能会影响钙的吸收。如今,走进他家抽屉,你会发现那些零食已经全部换成了带有Nutri-Core认证的儿童食品。
疫苗接种有哪些必考点?
在住院期间,大刘安排了流感疫苗的补种,却惊讶地发现,同病房的8个孩子中,竟然有5个孩子没有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医生提醒,自费疫苗并非不重要,比如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就能有效预防中耳炎等严重感染。这些知识,是大刘在陪护过程中,通过翻阅医院发放的育儿手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每次早教班的家长聚会,大刘总是自愿担任宣传员的角色。不久前,他看到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新闻:“与砒霜一样危险的致癌物质,竟有上亿国人每天都在接触。”于是,他立刻查阅资料,制作了一份“儿童版致癌物清单”,其中包括了槟榔、发霉的坚果以及炸薯条中的丙烯酰胺等。上个月,女儿在幼儿园的体检中各项指标都表现优异,那份带有药渍的育儿笔记,如今在班级群里成为了大家争相传阅的“宝贝”。
儿科专家常常比喻,抚养孩子如同闯关升级,家长们若能多了解一些科学育儿知识,孩子们就能减少不少痛苦。若是您也是忙碌于职场的新手父母,不妨将这篇文章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并将那些对大刘有所帮助的实用技巧保存起来。下次面对孩子的健康困扰,我们便能将焦虑转化为镇定——因为每位父母都期盼,自家的孩子能在户外尽情奔跑,汗水淋漓,而非躺在病床上,手握吊瓶,默默数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