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最近常有一些新晋父母在交流育儿挑战,特别是针对0到6岁孩子的健康管理,让他们倍感困扰。我的一位朋友,她的妻子明明妈,曾经也体验过新手妈妈的焦虑《儿童保健手册》,幸运的是,她最终通过一本《儿童保健手册》梳理了日常护理,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她那段既混乱又充满收获的经历。
林薇是我的朋友,她在事业单位工作,日常行事干练。然而,自去年九月起,她在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到了《儿童保健手册》,自此仿佛变成了新手爸妈,面对育儿难题,她显得手忙脚乱。医生在出院那天提醒,需按照手册规定的时间给婴儿进行检查。然而,在满月体检时,她却忘记测量了宝宝的头围,结果被儿童保健医生连续责备了好久:“这个头围的测量可以早期发现脑部发育的问题,一旦错过一次,可能就会失去干预的最佳时机。”
《儿童保健手册》是什么?
这手册如同孩子的“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了从出生至六岁的身高体重变化、疫苗接种的具体时间以及发育情况的检查结果。林薇起初并未重视,然而今年春天河南地区持续高温期间,她才深刻体会到了这本手册的实用性。那天凌晨四点,她被楼下嘈杂的喧闹声惊醒,原来是附近的农户们担心田里的麦子因干旱而枯死,纷纷赶到社区的灌溉点进行浇灌。第二天正好带明明去接种疫苗,手册上用红笔特别标注了“夏季要记得补充淡盐水;户外活动要避开10到15点的高温时段”,医生还在“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这一段划了波浪线,这让她为争夺空调插座而烦恼的瞬间找到了解决的方向。
在家怎么做儿童保健?
孩子3个月大时偶尔会出现抽搐,林薇便整夜守在急诊室,和孩子一起睡在地板上。后来《儿童保健手册》,她在查阅手册时,翻到了“神经运动发育检查”那一页,一对比发现宝宝竖起头部的稳定性不足。于是,她带着孩子去了社区医院,最终被确诊为维生素D缺乏。现在,她每天都会按照手册上的“0-3岁抚触教程”给孩子按摩,那本印有卡通小手图案的穴位图已经被她反复摩挲,甚至边缘都起了毛毛。上个月,明明能够独立翻身的那一天,恰巧是她手册中“社交行为发育阶段表”上贴上第46颗星星的日子。
儿童保健常见误区
她老公的态度特别坚决,死活不同意给小宝宝剪睫毛,认为这样会损害宝宝的视力。实际上,手册的第12页明确指出:“睫毛的长度与遗传因素有关,修剪并没有医学上的依据。”而且,记得上次社区举办的家长课堂,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位家长看到别的孩子都会走路了,就强迫自己10个月大的宝宝扶墙站立,结果却导致了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医生指着手册中的生长曲线说道:“瞧,我们家的孩子体重达到了50百分位,身高更是达到了75百分位,根本无需和楼下那个体型高大的男孩进行比较。”
林薇在小区育儿群里小有名气,新妈妈们常常询问哪本育儿书籍值得信赖。她常常举起那本被汤汁弄脏的育儿手册,笑着说道:“别盲目相信那些网络红人专家,这本书里包含了16次儿童保健随访的提醒,以及42项发育监测的项目,这些都是国家卫健委制定的标准。而且,在社区医院里,你们还可以免费进行听力筛查!”上周三我前往她家,发现她正在手册中插入超市的购物小票——这个小册子如今不仅详细记录了明明每颗乳牙的生长时间,而且已经变成了我们全家在科学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的纠错笔记。
照顾孩子如同在狂风暴雨中行走,那本手册中的“十项早期警示信号”就好比是路边的交通信号灯,那些不该逾越的界限一定要及时驻足。假如你家也藏有一本泛黄的《儿童健康宝典》,那么今晚不妨翻一翻,那些被遗忘的铅笔标记,或许蕴含着育儿旅途中最实用的避难方法。觉得内容有用,不妨点赞支持,评论区里分享一下你家从手册中学到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