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医院科室承包陷阱多!老张的经历给你提个醒?

近期,医疗界的老友们常常谈论“科室合作”的话题,我的朋友老张就曾遭遇过类似困境。他在一座三线城市经营着一家私立医院,去年试图盘活那家闲置的康复科医院科室承包合作协议,但在签订协议时却不幸掉进了陷阱,险些损失全部家当。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他那段既令人啼笑皆非又颇感无奈的经历,给那些打算进行科室承包的朋友们提个醒。

医院科室承包协议要注意啥?

老张的医院在2019年正式运营,其中口腔科和妇产科的表现相当出色,然而三楼的康复科却始终门可罗雀。去年春天,一位自称“北京专家团队”的李总前来拜访,他提出可以提供设备并带来患者,条件是承包科室五年,并且收益双方各得一半。

当时老张刷到了一条新闻,提到的是一项高达2万亿元的巨大商机,目标直指年轻人的口袋。他心想,康复理疗难道不是个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吗?当对方把合作协议摆在他面前,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甲方保证每月最低收益”,他立刻产生了兴趣。4月15日晚上,他们俩在医院附近的湘菜馆完成了签约,而老张甚至没有去核实对方公司的医疗器械许可证。

科室承包如何规避风险?

前两个月合作确实挺热闹。李总带来的团队推出了“腰椎间盘突出康复套餐”,并且在医院门口派发宣传单,上面写着:“出示此单即可免费享受理疗服务。”老张看到每个月到账的三万元分成,心里盘算着明年就能收回成本。然而,没想到在6月中旬,卫健委进行检查时,直接发现了问题:对方所使用的低频理疗设备并没有注册证明,更别提所谓的“北京专家”连医师资格证都已经过期了。

科室承包协议医院合作怎么写_医院科室承包合作协议_承包医院科室协议书

这下惹了大麻烦。科室被要求暂停营业并接受整顿,老张还面临行政处罚。当他试图联系李总时,却发现对方早已失去联系。合同中规定的“乙方承担全部医疗风险”根本无法实现——原来在协议中暗藏隐患:虽然提到了风险承担,但却没有明确指出医疗器械的合规责任。8月10日,那是个大雨倾盆的日子。老张在医院走廊里蹲着,抽了半包烟,这才渐渐领悟到:合同中的“分成比例”和“合作期限”固然关键,然而那些诸如“医疗资质审核”和“设备合规条款”之类的细节,才是关乎生死存亡的保障。

正规科室合作怎么签约?

经历一次挫折,就能增长一次智慧。在今年3月,老张在与新合作方接触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这家合作方是本地的一家康复器械公司,他们不仅带来了营业执照和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连派出的医师资质都经过卫健委官网核实了三次。

新协议修改得十分详尽:甲方可以每月对乙方的医疗文件进行审查,乙方投入的设备归医院所有,一旦发生医疗争议,首先由乙方负责解决,若因乙方资质问题导致损失,乙方需对甲方承担全部赔偿责任。4月1日协议签署完毕后,老张特地请律师朋友吃饭,律师朋友告诉他:“你早就应该这么做医院科室承包合作协议,正规的合作伙伴应该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讲清楚,别像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养生馆’一样。”

康复科已经恢复运营三个月了,尽管每月的收入比去年减少了整整一万,不过设备都符合规定,医生们也都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这让老张安心了不少。而且,他上周还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整理成书,分发给了一些熟悉的民营医院的老板。

归根结底,科室间的协作并非只是买卖白菜那般简单,在签订合同时,固然要关注“分成比例”和“期限”等关键利益,但更应重视“资质认证”、“合规性”以及“风险责任划分”等核心要素。医院终究是以医疗为本,肩负着数百患者健康的大任,合同中的每一项条款都绝不能轻视。觉得这些建议对您有帮助的,别忘了点赞和收藏。您所在医院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避坑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