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去医院看望朋友,注意到他们科室新安装的指示牌非常明了,这让我想起半年前老李还在为此事烦恼。老李是市中心医院内科的护士长,那时他每天都被病人家属围住问路,仅是关于“化验室往左还是往右走”的询问,每天就要回答几十次。
医院标识怎么做才算规范?这件事要从去年十月讲起。那个月刚下过雨,门诊大厅的地面很湿,一位老年男性急着去心血管科,他按照过时的指示牌误进了产科走廊,在转角处摔倒。虽然人没事,但有人打了投诉电话给院长。老李负责后勤工作,他整夜整理了医院全部327个标志,发现仅诊室指示牌就有蓝底白字、红底黄字、绿底黑字三种格式,连箭头方向也没有统一规定。
他陪着护士小张逐个部门检查,了解到儿童诊疗区最为辛苦。许多家长抱着孩子跑前跑后,有一次紧急送来一个体温异常的幼儿,家长依据"紧急通道"的指示牌冲进了消防通道,绕了十分钟才找到小儿诊疗室。"当时孩子嘴唇已经发紫了,我的心情也跟着沉重。"老李后来向我讲述时不停揉手,"那天正好看到报道里说“幼童爬到13层阳台外悬空玩引体向上”,虽然是看护责任的事,但咱们医院要是因标记不明耽搁治疗,那便是性命攸关的事。
院里发布了改进通知,规定三个月内必须更换所有院内标志。老李和同事们首先整理了55条病人经常走的路线,发现从电梯厅到检查科室的这段路最难辨认。他们借鉴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做法,在天花板上安装了逆向导向灯,在地面贴上脚印图案,但试运行的第一天就遇到了问题:患青光眼的王阿姨觉得地面的标记晃动得很厉害,患有糖尿病的人则反映某些地方的反光太强,刺得眼睛难受。这才意识到,医院标识可不是简单换几块牌子。
科室标识如何兼顾特殊人群?他们特地咨询了康复科的张主任,决定把所有文字改成微软雅黑加粗,尺寸调大30%,还在内容下方添了盲文标注。儿科等候区的墙面换成了温馨的浅,用可爱的云朵图案替换了原本的金属标识牌,连指引方向的箭头也设计成了小火车模样。有一次我去查看情况,正好看见女清洁工在擦窗户,她告诉我现在在清洁工具停放点都设有绿色的"工作中"闪烁标志,这样一来,病人们就不会再因为清洁设备而抱怨被绊倒了。
今年三月新系统正式开始运行那天,老李特意在门诊大厅停留了两小时。八十三岁的陈大爷拄着拐杖,看着"老年人就医专属通道"的木牌,脸上露出笑容说:"这些字比我家日历上的字还要清楚。"现在他们每个月都会记录关于标识的投诉情况医院科室标识规范,从之前的每天十二起减少到了每天只有一起。上周卫健委进行考察时,专家组特别称赞了他们的"多样化标识系统",认为这个系统值得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老李经常这样说,他认为好的标识物,不需要发出声音,就能引导人们前往目的地,这好比是随叫随到的助手。
实际上,让医院标识符合标准,就是要将服务对象是病患的理念融入每一个导向标志和各类标牌之中。假如认为本地的医疗机构尚有提升之处,可以到留言区交流心得医院科室标识规范,同时不要忘记对这份不用言语的就诊向导进行点赞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