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妈妈必看!产后恢复操作方法及避开风险全分享

近期后台频繁收到新晋妈妈们的私人咨询,她们询问产后恢复的具体操作方法。恰巧,我的好友小雅在上个月刚刚完成了这个过程。今天,我就将她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避开的风险一一分享给大家,特别是结合最新的《妇女保健管理规范》,相信新手妈妈们阅读后至少可以节省两万元不必要的开支。

产后复查该挂什么科?

去年12月,小雅在海淀区的妇幼医院生下了孩子。孩子满月的那天,婆婆拿出了土偏方,想要给她进行“发汗排毒”。然而,社区医院的保健科医生却阻止了这一做法。医生一边翻阅着《妇女保健管理规范》的原文,一边向她解释道:“产后42天妇女保健管理规范,产妇必须去妇科或专门的母婴保健科进行复查。复查的重点包括盆底肌、腹直肌和恶露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民间的发汗和骨盆修复并不在国家推荐的规范项目之中。”她这才明白,原来《规范》里对挂什么科都有详细说明,所以根本无需理会月子中心那些高价修复套餐的虚假宣传。

产后修复项目怎么选不踩坑?

保健妇女规范管理条例_妇女保健管理规范_保健妇女规范管理制度

复查42天后,B超结果显示小雅的腹直肌分离达到三指宽,盆底肌的强度仅为3级。于是,私立医院向她推荐了一款19800元的“黄金修复套餐”,该套餐包含十几个项目,每天都需要进行。随后,她带着检查报告前往三甲医院妇科咨询,主任医师根据《规范》指出:“只需进行盆底肌电刺激和腹直肌手法复位,再加上凯格尔运动妇女保健管理规范,三个月内只需1500元即可解决问题。”她轻轻抚摸着腹部,明显感觉到了它的紧绷,心中庆幸不已:若非《规范》中明确指出了必须执行的关键任务,她几乎就变成了“2万亿元生意中瞄准年轻人钱包”的那个不幸的受害者。

哺乳期用药到底能不能喂母乳?

上个月北京那几天热得厉害,小雅晚上堵奶还发了高烧,烧到39度。量体温时,指针到了最高刻度,她忽然想起了《规范》里有关哺乳期用药的内容。立刻拿出手机,拍下了药盒上的“哺乳期安全等级L1”标志,一边用吸奶器疏通,一边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了头孢。两个小时后,体温降到了37.5度,她按时给孩子喂了奶。后来我了解到,众多母亲由于不熟悉《规范》中的用药建议,发烧时硬撑着,结果演变成了乳腺炎。在我看来,这份《规范》理应像赵露思直播时用的产品那样,人手一本,以免新晋妈妈们在焦虑中浪费钱财。

小雅的产后恢复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上周的复查结果显示,她的腹直肌已经恢复到一横指的闭合程度,盆底肌的力量也恢复到了5级。她常常对我感叹:“这份《妇女保健管理规范》简直就像是新手妈妈们的行动指南,每个阶段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写得明明白白。”在我看来,与其在母婴论坛上浏览那些零散的经验分享,不如将这份国家级的《规范》打印出来,贴在冰箱上,这样比高价聘请的顾问更加可靠。若你身旁尚有姐妹在产后恢复的征程中感到困惑,不妨将此文转发给她,别忘了点赞和收藏,毕竟作为母亲,关注自己的健康至关重要。同时,也别忘了在评论区分享你所在地区医院的产后保健流程,大家团结起来育儿避坑,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