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不断有幼师新手私信,询问儿童保健PPT如何制作既专业又吸引家长。恰巧我朋友小林上个月成功解决了园区的保健讲座问题,今天就把他的实践经验分享给大家。无论是幼师还是新手父母,阅读后都能节省不少摸索时间,少说三小时。
四月份,幼儿园召开了教职工会议,园长在会上把家长公开课的任务分配给了刚工作两年的小林,要求下周五家长开放日时,她准备一个关于儿童保健的演示文稿,内容要侧重春季流行性感冒的预防以及近视的防控措施,小林听到这个安排后感到非常紧张,她虽然是学学前教育的儿童保健ppt,但是翻遍了大学时的教材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范例,在网上下载的资料要么是文字过多的医学资料,要么是全是卡通图片的动画风格,她觉得这些都不适合使用。
儿童保健PPT做得太枯燥?
前三天小林把自己关在屋里修改演示文稿,封面设计反复调整了十二次,最初他在页面上塞满了"各类免疫细胞分类"之类的专业词汇,演示过程中隔壁教室的张老师敲了敲他的桌子,提醒他:"家长明白T细胞分类吗?你最好换成'孩子体温若达到38.5度以上必须看医生'。"这件事让他恍然大悟儿童保健ppt,当天晚上就把那些艰涩的行话都改成了"饭前便后要洗手"、"每天到户外活动两小时"之类的具体做法,并且特别加入了卫生部门新出的"八旬老人每月称重两次"的图表,不过把称重次数改成了小朋友每星期一次。
家长觉得保健知识没用?
转变出现在周二下午,小林到社区诊所借用体温计道具,却看见儿童科诊室里挤满了患手足口病的孩子们。这个情景让他立刻意识到:与其说教理论,不如展示实际事例更有说服力。他马上在演示文稿里插入了两组对比的图片,左边展示的是去年春季小班二十三个得了感冒的孩子的病情变化曲线,右边配上显示正确戴好口罩后班级发病率降低百分之六十七的指示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选取了"一个小孩爬到13层阳台边缘做引体运动"的报道录像,不过没有展示危险场景,而是聚焦于事发时家中窗户没有安装安全挡的实际情况,并附上提示"孩子攀爬家具时,门窗的空隙应控制在8厘米以内",这样的提醒作用远比口头教育有效得多。
PPT互动环节冷场怎么办?
最新制作的演示文稿中,小林构思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特别板块,将过去家长们普遍关心的疑问制作成可以旋转的抽奖工具,上面写着诸如"孩子夜间惊醒是否因为缺钙"、"三岁儿童可以饮用蜂蜜水吗"等内容,家长们通过扫描二维码提出问题就可以参与抽奖活动。这个想法源于他下班时看到的"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预计一年内面世"的报道,虽然报道没有直接提到机器人,却把AI互动的方式简化成了扫码参与活动,没想到在试运行时连老教师们都争相扫码体验。
周五家长日那天,小林的PPT演示持续了不到四分之一小时,台下的三十二位家长都在用手机录像,他讲完后,后勤主任拍了拍他的胳膊说,下学期要把这个模板在所有班级里普及,其实要做好儿童保健的PPT,就跟给孩子喂药一样,只要把专业的知识用“真实故事加上互动环节”的外壳包裹起来,再枯燥的科普内容也能让大家很乐意地听进去。小林的修改技巧已经汇编成思维导图,感兴趣的人可以点赞并收藏,然后在评论区留言“保健PPT”,我会私下发送给你获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