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日的高温天气不仅让普通人感到极不舒服,也给医院带来了不少负担。我的朋友王伟,枣矿中心医院急诊科的一名护士,他最近向我讲述了这段时间在科室的经历,那番话让我既感到心疼,又对他充满敬意。
七一节刚过,枣庄城便被高温红色预警所覆盖,气温持续攀升,一周内始终维持在38度以上。王伟大夫负责的抢救室里,人潮涌动,仅他一人就同时照看着三位中暑患者,此外还有几位前来急诊的老人。正当他们忙得不可开交之际,抢救室的空调却突然出现故障,整个房间瞬间变成了蒸笼。
高温天急诊科有多热闹
王伟大夫感叹那个午后如同战场。监护仪的蜂鸣声和病人的呻吟声此起彼伏,科室里的护士们个个汗如雨下。他刚刚为一位热射病患者完成了诊疗,脱下那身湿透的隔离服,护士长便急匆匆地跑来告诉他,儿科那边有个小孩发高烧还抽筋,需要他立刻过去帮忙。
急忙奔向儿科门诊,只见一位身着碎花裙的母亲正抱着孩子哭泣,孩子的小脸涨得通红,双眼紧闭。王大夫轻轻触摸孩子的额头,感觉滚烫无比。一量体温,高达39.8度。就在这时,孩子突然再次开始抽搐。他立刻指示护士为孩子建立静脉通道,并叮嘱家属用温水为孩子擦拭身体,以物理方式帮助降温。
护士手背红肿是怎么回事
王伟大夫处理完孩子的紧急病症后,回到急诊科,却看到实习护士小李的手背又红又肿。一询问,方知上午在给中暑患者快速输液时,液体不小心漏到了皮下。由于工作繁忙,小李一直没机会处理这个问题。于是,王伟大夫立刻带着小李来到治疗室,用硫酸镁进行湿敷。王伟大夫无奈地表示:“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个护士遇到药物外渗的情况了。”他接着说:“天气炎热,血管条件不佳,穿刺的难度也相应增大。”
一边说着话枣矿中心医院科室人员,抢救室门口突然涌起一阵骚动,一辆120急救车迅速将一位81岁的老先生送了进来。老先生被发现时正倒在菜市场的一个摊位前,浑身大汗,意识不清。体温测量结果显示高达41.5摄氏度,血压仅有80/50毫米汞柱,这是典型的热射病症状。这种病的死亡率相当高,王伟大夫立刻下令进行急救处理:进行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血液净化等紧急措施。三个小时后,老人的体温终于降到38度,血压也渐渐平稳。
科室人员体力极限测试
晚上七点过后,维修师傅成功修复了空调。随着冷气缓缓吹拂,病房内弥漫起欣慰的轻叹。王大夫这才得以稍作休息,端起水杯,拿起手机一看,竟走了三万步,朋友圈运动排名首位。科主任经过此地,见到此景,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干得不错,明天就让你担任主班。”
话音刚落,王大夫便感到眼前一黑,冷汗立刻涌出。同事们急忙将他扶到座位上,为他测量血压,结果却是中暑和低血糖。他苦笑着说道:“做了十年护士,竟然被热晕了,这要是传出去枣矿中心医院科室人员,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然而,他喝了几口糖水,休息了半小时后,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夜深了,四周静谧无声,诊室内只偶尔传来呼叫铃声。王伟大夫面向窗外,望着漆黑的夜空,低声自语:"这高温天气何时才能结束。"他并未意识到,枣庄卫健系统下的妇幼保健院,自上个月起,因为高温天气频繁,已经对门诊时间进行了调整:上午提前了半小时开始接诊,下午则推迟了一个小时,目的是为了让老年人和孩子们能够避开炎热的天气。
听闻医院计划在急诊部门实施相似的措施,王大夫心中不禁有些许的喜悦。尽管这份职业辛苦繁重,然而每当目睹患者从危险中脱险,想到自己参与的医疗救治帮助了更多家庭重聚,他便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现在,我国每天都会发布150次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在这样的高温天气里,坚守在岗位上的不仅有医护人员,还包括消防、环卫工人等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他们都在为城市的正常运作默默付出着努力。
临别时,王大夫送我出门,特地叮嘱我:“回家后记得提醒家里的长辈,天气炎热,最好不要外出买菜,早上九点前购买较为稳妥。若感到不适,应立即来医院,我们全天候待命。”近期,若你身边有医护工作者,不妨给他们发送一条问候信息,你的关心便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就诊时请自觉维护医院秩序,这样做是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最大支持。若您认同,请点赞支持,若有医护人员亲友,也欢迎您帮忙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