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老公半年大变样,跑步减压,职场焦虑致消化问题凸显

最近我闺蜜抱怨,她老公这半年来简直判若两人。以前一到下班回家就喊累,晚饭后直接瘫在沙发上,手机刷到半夜。可现在,每天五点半就准时下班医院科室宣传稿,风雨无阻地去大学操场跑步,说是找到了一种新的减压方法,这让我不禁感叹不已。毕竟,现在的成年人,几乎每个人多少都有点职业上的焦虑。就连我们市中心的医院消化内科的李医生也提到,近两年来看诊的年轻人中,十个中有八个是因为职场压力导致的消化问题。

王彬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CBD的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运营工作,今年刚好三十五岁。不过,他的肚子已经先鼓了起来,发际线也有些后移。去年夏天,我们一起吃烧烤时,他吃了一半突然按住肚子,痛苦地喊疼,脸色都变得苍白。我立刻把他送到医院,挂的是之前提到的李医生的号。

这是我首次听闻“肠易激综合征”这种疾病。李医生轻轻按了按王彬的腹部,然后查阅了他最新的体检结果——发现甘油三酯水平偏高,幽门螺杆菌检测呈阳性,胃镜检查还显示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你的疼痛并非严重问题,但必须从根本上治疗。”李医生直截了当地说,并立即为他制定了治疗方案:首先采用四联疗法进行杀菌治疗,接着用益生菌进行调理,最后一定要做到“饮食节制、加强运动”。尤其是那句「把应酬的酒换成健身房的汗」,说得王彬直脸红。

王彬那时只觉得吃点帮助消化的药就可以了,却没想到第一个月就遭遇了挫折。在应对客户时无法避免的酒局,深夜修改方案时点的高辣外卖,再加上心存侥幸,以为“跑两步就能抵消”的想法医院科室宣传稿,到了复诊时,症状一点都没减少。李医生接过他记录饮食的表格,忍不住笑了:「你的早餐和午餐吃得像兔子,晚餐吃得像猛虎,生物钟都乱了,吃再多药也是徒劳。」那一次在诊室外边的闲谈,我记忆犹新。王彬目光落在墙上的“消化疾病防治手册”海报上,陷入了沉思,然后他突然问道:“李叔叔,真的有IT人士能够把自己的饮食和作息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吗?”

恰巧,同科室的林护士长接过话茬:「怎么可能会没有?上周那位刚出院的张老师,58岁,从事研发工作,被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他硬是戒掉了三年的咖啡,现在每天清晨都会骑着单车去白鹭洲公园,还说这样比喝三杯美式咖啡还要提神。年轻人真的应该学会给自己适当的放松。」王彬听后心中一动,于是回家后立刻将办公桌上的咖啡换成了清新的薄荷茶,还在手机里创建了一个新的备忘录,用来记录“今天的排便情况和感受”。

今年四月是我生日,王彬提议要请我喝杯茶,再来点小点心。他竟将奶茶换成了茯苓膏,那模样让我差点将一口桂花乌龙茶喷出来。上个月项目上线,忙得不可开交,「但即便如此,」他边揉着不再紧绷的小腿边说,「我还是忍住了叫夜宵的冲动。每天十点准时关掉电脑,练习八段锦。李医生还让我买了便携式按摩仪,放在公司里,开会坐久了就能随时按摩穴位。他一边说,一边拿出手机向我展示数据:短短三个月,我减重七斤,菌群检测报告显示,双歧杆菌的比例明显上升。更神奇的是,以前每次见客户前都要跑两次厕所的毛病,现在竟然可以通过腹式呼吸来缓解了。

上周六,我在逛街时经过医院,恰巧遇到了王彬正在复诊结束,他手里拿着健康教育中心刚发放的《职场人肠胃保健指南》。他告诉我,公司现在下午茶已经换成了酸奶和水果杯,而且有同事跟着他一起组建了跳帕梅拉的团队。「你还记得那个关于波里杆菌的讨论吗?」他笑着拍拍我的背:「李医生教了我一个方法,压力大的时候可以揉一揉肚脐周围,顺时针方向划圈五十次,这比单纯抽烟要有效得多。」他转过身,又看到他拿出手机,正在扫描「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公众号的二维码,并且表示要关注周末的健康烘焙课程。

王彬现在看起来精神焕发,一想到我们身边那些把抗酸药当零食嚼的朋友,我忽然领悟了李医生诊室里那幅“心安肠自安”卷轴的深层含义。简而言之,人体就像一个复杂的仪表盘,正如王彬常说的那样:不能等到所有的警告灯都亮了才去检查维修。经常感到食物卡在胸口,或是排泄没有规律,就像在玩“抽盲盒”一样,真的不要因为面子而强忍。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消化内科举办了“夏季肠胃健康开放日”,去那里就能免费领取《二十四节气护胃指南》。上周,李医生在门诊接待了一位00后患者,他因为天天跳舞、喝奶茶导致肠道粘连。

健康并非简单吃颗药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你看那些下班后送外卖来缓解压力的90后银行职员夫妻,他们其实也是在尝试各种方法来协调工作和身材。如果连好好吃饭、好好生活的闲暇时间都无法保证,那么即便赚得再多加班费,又有什么意义?若觉得内容不错,请速速转发给那些在办公室吃盒饭的同事们,同时关注我们医院的官方公众号,提前预约专家门诊,并将这篇关于“三个养胃小技巧”的文章收藏起来——只需长按屏幕锁定键将其设置为星标,我们就在评论区不见不散,一起探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