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周围的朋友经常抱怨自家老人住院请护工时遇到的麻烦事。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闺蜜陈姐她父亲在市一院心内三科住院时的经历。如果你家中老人需要住院护理,或者你自己在医院工作,想要寻找一些实用的宣传点子,这篇文章你一定要仔细阅读,或许它能给你带来不少帮助。
什么样的科室护理能让家属放心?
陈姐的父亲今年已经72岁,患有高血压多年。上个月,他在小区散步时突然感到胸痛,于是被迅速送往市一院心内三科接受抢救。医生诊断他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那段时间,陈姐十分迷茫,既要忙着办理手续、领取药物,还得时刻关注监护仪上的数据。晚上,她只能蜷缩在病房走廊的折叠床上小憩。
第三天一早,她倚靠在床沿,迷迷糊糊地快要进入梦乡,忽然觉得有人轻轻地给她搭了一件外衣。睁开眼睛,原来是科室的护士长小李,她手里还捧着一杯热腾腾的豆浆:“陈姐,你这样日夜操劳,身体可要垮了。我们科室刚刚推出了‘全程护理’服务,如果你觉得可以信赖,白天就由护士长和护士们多加关照。你下午可以抽空回家洗个澡,好好睡一觉,然后再回来。”
陈姐起初有所迟疑,护工的工作本身就难以保证全心全意,护士们又哪有那么多精力去兼顾这些琐事。然而,紧接着的一周里,她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早晨,护士们都会帮老人们洗漱擦身;午饭后,他们准时送来切好的水果;下午,康复师还会指导老人们进行床边握拳运动;即便是老人半夜口渴想喝水,只要一按铃,护士不到两分钟就能赶到床边。在查房的时候,护士注意到老人的袜子出现了一些褪色,于是她轻声记了下来。第二天,护士从家中取来了两双纯棉材质的袜子。
病人康复少不了“细节控”护理?
上周四,最让人感到温暖的一幕发生了。老人突然想吃家属早上熬的小米粥,然而陈姐当天恰好需要赶回单位处理紧急事务。于是,她将粥放在了护士站,原本以为要等到午休时间护士才有空送过去。没想到,护士小孙在10点就推着治疗车来了,粥被妥善地装在科室准备的保温桶里,还附了一张便签:“张大爷,粥的温度大约在40℃左右医院科室护理宣传,您可以放心饮用~”
陈姐后来才了解到,心内三科特别成立了“老年病人关怀小组”,每组护士负责3到5位重症病人,她们不仅要记录病人的用药反应,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起居。比如在炎热的夏天,为了减少老人出汗过多而引发血栓的风险,护士们会每隔一小时提醒病人翻身一次;如果家属送饭不及时,科室还会提供微波炉加热食物的服务。
隔壁床的王阿姨离开医院时,紧紧握着护士长的手,泪水涟涟:“我儿子在外地工作,这半个月来,你们照顾得比亲生女儿还要细心。”陈姐也表示,这话并不夸张。她每天下午去换班时,总能看到护士站里放着一盆消毒过的毛巾,那是专门为陪床的家属准备的——毕竟,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高温天气,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40℃,这样一把凉爽的毛巾,确实能让人感到心情舒畅许多。
好的护理能化解多少家庭矛盾?
提及此事,不禁让人联想到近期网络上热议的“老人将房产传给外甥女,女儿却拒绝接受,法院判决支持”的新闻。陈姐的父亲在住院期间,她弟弟起初总是抱怨“雇佣护工比聘请护士更经济”,并认为陈姐坚持使用科室提供的护理服务是“不必要的浪费”。
那次老人半夜突然心律不齐,护士迅速在30秒内赶至床边进行紧急救治,紧接着医生团队在5分钟内全部到齐。事后,弟弟眼含泪水说道:“姐,要是当时是护工,可能连除颤仪放在哪儿都找不到。而且医院科室护理宣传,这护理工作不仅仅是照顾吃喝,对病情的专业观察,可不是花钱就能在外面随便请到的。”
老人出院已有两周时间,弟弟每天都会主动将老人的血压和血糖记录发送给心内三科的护士站。小李护士曾提醒,需要持续4周的随访,我们可不能因此耽误了护士们的工作。
最后想说:事实上,优质的医患关系并非仅是一方的奉献,医院凭借其专业素养和关怀之情,让患者感到安心,而家属则通过理解和协作,对这份善意给予回应。若你曾有过温馨的护理经历,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同时,请不要忘记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让更多的人目睹这些默默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