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老张愁坏了!二胎湿疹、大宝感冒,新手爸妈咋保健?

前两天遇见了邻居老张,他愁得头发都白了大半。他儿媳妇生了二胎,大儿子刚上幼儿园三天两头就感冒,小女儿湿疹反复发作,新晋爸妈在家长群里不断提问,询问这询问那,结果越问越乱。老张坐在小区凉亭里唉声叹气,说:“现在养个孩子怎么这么难?”这话正击中了我从事的工作——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童保健工作已有十年,类似的焦虑我见得多了。

新手父母咋做小儿保健?

老张的儿子和小儿媳都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实行996制度,白天忙于电脑前,晚上又要照顾孩子。那天是周二,一大早,小敏抱着裹得像粽子一样的二胎冲进了诊所,孩子脸上红疹子连成了一片。"昨晚我给孩子涂了三种药膏,但情况并没有改善!"她的手机里还在进行公司的晨会,母乳喂养被称作“口粮管理”,肌张力评估被简化为“肢体活跃度KPI”,这些标准的行业“黑话”让养娃人感到压力。我要求她把所有的护肤品都收好,然后依照卫健委颁布的《儿童保健工作规范》来操作,每天用温水对皮肤进行清洁,并确保室内温度维持在24℃上下,经过三天的治疗,复诊时发现疹子已经消退了七成。

小区儿保站有啥服务?

我们中心每周四都会举办家长课堂,而上周的主题是关于婴儿辅食的添加。就在这时,后排突然响起了争吵声,只见隔壁楼的王姐激动地拍着桌子,大声问道:“我孙女六个半月就开始吃米糊了,现在怎么还不胖乎乎的?”她手里还拿着一份某网红母婴博主发布的“辅食金字塔”的打印版。营养师李医生并未直接提出异议,而是拿出了《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一书,指着其中的表格说道:“您瞧,这里提到6个月大的宝宝应该先添加含铁米粉,您孩子的米糊中铁的含量检测过吗?”王姐坚持己见三天,直到听闻隔壁的小宝因辅食不当导致贫血住院治疗,这才羞愧地红着脸前来预约营养评估。

高温天给娃穿多少合适?

上周六,社区广场的核酸检测点换成了儿童中医健康咨询处。一位穿着冲锋衣的奶奶和一位穿着吊带的妈妈差点发生争执——奶奶说:“别信那些降温的消息,孩子的后颈部位一定要保暖!”妈妈则反驳:“科普上不是说了吗,高温天气孩子应该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我拿起红外线测温仪,给在阳光下奔跑的豆豆测量了体温,结果显示单衣胸口温度是36.8℃,而裹着棉被的童童后背温度已经达到了38.2℃。江苏省的CDC曾发布过指导文件,指出气温超过26℃时,人们可以穿着短袖短裤,但需特别注意保护好腹部和脚心。目前,每天早晨,社区网格员都会在群里发布晨检提醒,并附上当天儿童急诊的相关数据。

儿保有必要每月检吗?

老张最近又跑来问我:“咱们那时候放养都能长大,现在每个月都要做体检社区儿童保健健康指导,这岂不是智商税?”碰巧他孙子正在上幼儿园大班,体检时视力检查结果是4.8。班主任说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戴眼镜,可他小孙子每天沉迷于平板,刷短视频的时间就有两个小时。我找到了《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里面提到每天应保证有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如今社区儿童保健健康指导,老张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会带着孩子到楼下跳绳。上个月进行视力复查时,孩子的视力已经恢复到了5.0。

老张昨日提着一篮桃子前来道谢,他刚咬了一口,却发现里面竟然夹着半片干枯的树叶。"这天气真是干旱得离谱!"他提及河南老家的亲戚们正抱怨那40年一遇的大旱。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上周小敏在家长群里询问:"这么干燥的空气,我们是不是需要买加湿器?"于是,我赶紧将《儿童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预防指南》发到群里,提醒大家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之间。

实际上,育儿并非充满了那些神秘的风口理论,我们社区每年都会发放《0-6岁儿童家庭保健手册》,每次儿童接种疫苗时,也会提供相应的养育指导。挂号变得困难了吗?别忘了,每周的二四六下午可以直接前往儿童保健门诊,无需排队抢号。再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如果点赞并收藏这篇文章,并将截图带到社区服务台,就能领取《儿童高温防御图鉴》。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专业的儿童保健医生会在线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