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设备科夏日高温难题怎么破?
近期,全国各地纷纷进入“蒸笼”般的酷热天气,我朋友老李所在的那家医院设备科,今年夏天承受了极大的考验。老李在市中心医院设备科辛勤工作了十二年,负责维护着两千多台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他培养的徒弟们也已成为科室的中坚力量。然而,今年七月,他们却为连续的高温天气而忧心忡忡——高达40℃的气温使得手术室的麻醉设备屡屡出现故障。
前几日傍晚,临近下班时分,急诊手术室的麻醉深度监护仪突然出现故障,屏幕开始频繁地变黑。老李赶紧带着徒弟小王往楼上跑去,此时手术室外面的家属焦急万分,不停跺脚,护士长一边扯着白大褂一边喊道:“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正在进行中,病人的生命体征完全依赖于这台机器的监控!”两人身着防护服,严严实实,经过半小时的排查,师徒俩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得能拧出水来。
医疗设备高温受损谁来扛?
打开监护仪的外壳,可以看到主板上的电容器明显膨胀成鼓包状。“这德国制造的仪器,明明标明适用温度在0到40摄氏度之间,怎么38摄氏度就承受不了了?”徒弟小王抹去额头的汗水。老李心里明白得很:医院的制冷系统已是十年前的旧设备,手术室里的空调在白天全力运转也只能保持28摄氏度的温度。最近高温天气频繁,设备整天都处在超过标准的环境温度中医院设备科科室,不出故障才怪
更严重的是,CT室的球管在上周突然发出警报,设备被迫停机。厂家派技术人员来检查后表示,是因为散热系统效率降低医院设备科科室,导致电极板老化,更换新的球管需要花费一百二十万元。院长愤怒地拍着桌子,要求设备科给出解释,老李则翻出了近五年的数据:在高温季节,设备的故障率比春秋季节高出67%,全年维修费用占总预算的超过四成。
设备科如何应对极端天气?
老李憋着一股劲,带着团队着手实施了“特护方案”。由于经费有限,他们选择了给关键设备配备移动冷风机来替代新空调;对于监护仪这类精密仪器,每个科室都配备了双份备用机,以便轮流使用降温;同时,CT和MRI机房增设了温湿度在线监测模块,实时数据直接传输到手机,一旦某个区域温度超过30℃,系统便会立即发出警报。
上周轮到小王上夜班,他凌晨两点接到报警,得知检验科的生化分析仪试剂舱温度突然升高到了24℃。小王立刻骑着电动车赶到医院,发现空调外机的扇叶被一片梧桐叶卡住。处理完这个故障,天已经亮了。他一边啃着冰冷的馒头,一边笑着说:“现在我们医院的设备比我的女朋友的生理期还要准确,温度差0.1℃都能发出提示。”
近日气温略有下降,老李在科室会议上展示了一些新点子:他改造了旧服务器的散热装置,还为超声科的探头配备了恒温冷却装置。“这些看似简单的土办法可别小看了,上个月仅此一举就节省了五十万的维修费用,这笔钱足够科室购置三套新设备了。”墙上的监控屏幕闪烁着绿光,整个医院的设备运行状况一切正常——这或许正是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最真实的安心所在。
若你曾听过夜深人静时医院设备科的铃声,或是目睹过身穿白大褂、手持螺丝刀的维修师傅,不妨为他们点个赞。因为在每一台设备顺畅运行的背后,总有一群人在酷暑与严寒中,坚守岗位,推动着全院的生命节奏。你认为还有哪些设备管理的巧法?不妨在评论区分享,让更多的同行少走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