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场所走丢过的人都能体会,一旦迷失方向,那种心神不宁的感觉,简直不亚于身体不适。前些天遇见老周,这位在大型医院服务十年的管理人员,居然双手抱头感叹自己形象受损——原因是上个月门诊楼重新布置后,新的科室指示牌让病患们倍感困惑,导致咨询热线几乎忙不过来。当前医疗界正关注如何提升患者就诊感受医院科室标识,老周的故事可能为同行提供借鉴,原来微不足道的指示牌,却让众多医疗机构感到头疼。
医院科室标识怎么设计才不迷路?
老周的办公室空间不大,里面放着一本厚厚的意见簿。翻开3月15日的记录,几条抱怨特别显眼,比如有位患者说从急诊去心血管内科,按指示走了20分钟,结果在后勤仓库门口迷路了。还有人说产科B超在3楼还是4楼不清楚,因为两块指示牌对着让人分不清该往哪里走。最让人头疼的是一位坐轮椅的老先生,家人推着他走了半天的连廊,居然没看到"康复科"三个字。
先前麻烦产生于改建时贪图简便。安装单位依照调整后的诊疗区规划设置了引导符号,却忽视了病患的通行规律——譬如检验科抽血点实际位于电梯左侧转弯处,但指示却错误地朝向相反方位;儿童科室聚集在东边区域,指引标志却仅在二楼入口处单独放置一枚。最为荒唐的是神经外科与精神病学部的标牌紧邻摆放,其字体尺寸和色彩毫无差异,因而时常导致混淆。
科室标识用什么材质更耐用?
老周陪护士长大王去现场查看那天,碰巧是梅雨季节。门诊楼中庭水汽很重,几个亚克力指示牌上的字迹都模糊不清了。"上周刚换的牌子!"施工队负责人叫屈,可仔细观察材料就知道了:选的是普通粘贴方法,一遇水就松动了。就像食堂前头那个"营养科咨询处"的牌子,四个角都翘起来了,边边角角还刮破了孕妇的裙子,真是让人头疼。
邻近的妇产儿童医院那位姓张的头儿得到消息,送来一套成熟的计划:候诊室地面铺设磨砂质感的304不锈钢板,上面安装一层耐刮擦的氧化铝文字,这样既能避免留下手印,又能承受重量;过道的顶棚标识全部换成抗紫外线的PC板,就算经常被消毒液喷洒也不容易褪色。那个经常被病患触碰的"诊疗室"门牌,学着银行排队机的外观,覆盖了一层耐磨涂层,使用期限能延长三倍。
患者找科室最爱问哪些问题?
大厅里的机器人能不能装个显示路线的屏幕?护士小李提了这个想法,老周听了觉得很棒。不过,试验了三天后问题显现出来:很多老年人不敢使用电子装置,他们宁愿拉着导诊台的护士问"消化内科是不是看胃病的?";而那些来复诊的人虽然对环境很熟悉,却总是抱怨"电梯口没有贴当天不看的科室通知,白跑了一趟"。
他们后来变得机灵了,在每个楼层护士站设置了"常见问题展示板",把"CT室怎么去""病理单哪里取"这些每天被反复询问的内容贴在上面。导医台还准备了手绘的简易地图,用不同颜色标出"发热诊室""慢性病药店"等关键位置,类似现在流行的"旅行记录本",既清晰又透着亲切。整改后首周的数据显示,标识相关的投诉量下降了62%。
打开老周办公室的门,看见墙上有许多病人赠送的锦旗,其中一面特别引人注目,上面写着"小小提示牌,温暖患者心"。上周五的行政会议上,大家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市卫健委在调研时,特别称赞他们"通过标识实现了‘看得见的人文关怀’"。其实医院的工作有些像打地道战,不能只关注重要问题,要把这些服务方面的细节做好,普通百姓才能真正体会到医疗的温暖。您认为医院标志还可以怎么完善?欢迎在留言区分享您的就医感受,记得点个赞和收藏医院科室标识,把这篇有价值的文章推荐给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