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帮朋友老王处理医院科室承包合同纠纷的过程中,我忽然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条新闻:"贫困县书记投资2230万用于旅游项目却以失败告终"。这两件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却有着令人震惊的相似之处——都是在缺乏对核心规则了解的情况下,凭借满腔热情盲目投身于专业领域,结果都遭遇了失败。
老王在城郊开设了一家诊所,行医已有近二十载。去年夏天,他忽然找到我,透露有一家二甲医院打算将疼痛科外包,他有意尝试一番。那天,我们在他诊所后巷的小饭馆里见面,他紧握着那份薄薄的“合作协议”,眼中闪烁着光芒:“年租金八十万,药品和器械需自行采购,利润按六四比例分成,这样的机会真是千载难逢。”
医院承包科室合同要注意啥?当时我提醒他先核实一下医院的信誉,他却挥了挥手,表示院方已经出示了相关证明:“副院长亲自跟我谈的,怎么会是假的?”在9月15号签订合同的那天,他特意换上了一身新衣,将10万元押金通过个人账户转给了对方指定的“办公室主任”。那时他以为自己抓到了金元宝,却没想到握在手中的竟是一颗定时炸弹。
自今年三月起,麻烦事逐渐浮出水面。首先,临床用血申请遭到了拒绝,院方表示负责的科室缺乏独立使用血液的资格;随后,医保部门的检查发现科室所用的国产医疗用品并未在网络上进行采购登记,因此遭到了五万元的罚款。而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五月医院承包科室合同,因患者术后感染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医院以合同为由,声称外包科室需自行承担盈亏,导致老王不得不直接赔偿患者。在医院信访办的走廊里蹲着,他这才意识到合同中既没有资质协助的相关条款,也没有明确的风险分摊办法,而且合作的时间长度也仅仅是用铅笔草草地标注了“暂定两年”。
咋判断承包合同有坑?老王找到了那位当时负责决策的“李副院长”的电话,但电话那头传来的却是陌生的声音:“早就不在这里工作了”。后来他去市场监管局查询,才发现医院公章下面其实有一串防伪码,而他合同上盖的那个不清楚的印章,根本无法对上。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当初在审查“旅游项目可行性报告”时能像这样细致,也就不至于被欺骗得这么严重了。
上周,老王在法院调解室里,终于与医院达成了和解。当天,他支付了18万违约金,合同得以解除。而此时,北京正拉响暴雨红色预警。他站在法院门口,看着雨水浸透了柏油路,嘴里低声自语:"那2230万的工程说没就没了医院承包科室合同,我这80万的学费看来没白交。"这些日子,他重拾旧业,在坐诊的时候,常常将那份褶皱的合同副本藏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面,对那些前来咨询合作的年轻医生反复强调说,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人士去处理,不要像我一样只顾着计算利润,而忽略了基础是否稳固。
老王的经历对同行来说是个警示:在签订合同之前,务必检查医院的合法身份,搞清楚医疗责任的界限,最好请律师逐条审查合同内容。觉得这些建议有帮助,不妨点赞支持,有相似经历的朋友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同时别忘了将这些建议转发给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