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和公立医院后勤科的老王一起吃饭,他还在不停地谈论科室的整改事宜。记得那是在六月,上海经历了一场长达半月的高温天气,整个医院的人都忙于学习《医疗行业作风建设九不准》。然而,老王却愁眉不展,每天都要跑到门诊楼——因为针灸科突然从三楼搬到了地下室,连刷卡机也换成了私人账户。
我的这位朋友在医院工作了十五载,参与过设备选购、废物清理等工作,也见识过不少所谓的“合作”中的猫腻。然而,这次针灸科的变化却显得异常诡异:原本的主任医师突然换成了从未谋面的张教授,宣传册上还写着“签约治疗无效可全额退款”,就连护士的执业证也是外地医院的编号。最引人注目的是走廊尽头的LED屏幕,全天候播放着“三伏贴特价活动”,简直就像超市的促销现场。
医院承包科室有哪些特征?
老王拿出手机,向我展示巡查记录:工商执照上标明的是“某某健康管理公司”,然而,实际运营者李某还兼任科室护士长;治疗费用被分为“医事服务费”和“耗材费”两部分,其中“耗材费”一栏盖有医疗器械公司的公章。他解释道,正规科室的注射器应由医院药房统一采购,科室主任个人开设医疗器械公司的情况根本不存在。
七月初,北京遭遇了一场暴雨医院承包科室认定,这导致事情发生了变化。一位患有慢性腰痛的大妈在雨中坚持前来接受针灸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突然晕倒。护士在慌乱中四处寻找心电监护仪,却发现设备已经被移至走廊的诊室,说是为了“给VIP客户备用”。家属报警,卫健委随即展开突击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该针灸科自三年前起便已外包。医院与外包方签订了所谓的“技术合作协议”,按年收取200万的管理费用。外包方自行制定价格医院承包科室认定,私自收取费用,甚至消毒灭菌工作也交由第三方公司处理。
如何举报医院承包科室?
老王向我传授经验:现今不少外包科室喜欢以“(医院名)国际部”、“特需诊疗中心”等名义招揽病人,然而,若仔细查阅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的准许科目,却发现并无中西医结合科的登记。他当时搜集了三个月的收费凭证,将科室独立核算的流水、医护人员缴纳社保的记录(大多以承包公司名义登记)整理成信访材料,然后直接邮寄给了省卫健委医政处。
上个月,医院发布了整改通知:针灸科的管理权从外包公司收回,由医院直接负责;外包公司因故被吊销了营业执照;分管副院长因工作失误受到了严重警告。在清理外包公司遗留物品的过程中,老王发现了一箱未开封的“纳米穴位贴合剂”,该产品的生产商是山东的一家家政公司。目前,医院门诊大厅内张贴了防范的警示标语,特别提醒患者:“对于任何要求一次性支付全年治疗费用的要求,都要保持警惕。”
识别这类问题并不复杂,就好比近期全国范围内都在加强管理的“线下无理由退货”问题,医疗服务同样应当公开透明,不欺骗消费者。若你留意到某个科室的医生频繁推荐“不在医保范围内的自费项目”,或者院长信箱附近突然出现了“康复理疗中心意见箱”,那你就得多留个心眼。毕竟,我们去看病是为了治疗,可不是去给那些承包商缴纳所谓的“智商税”。若觉得这篇提醒对您有所帮助,不妨点个赞,并分享给亲朋好友,以免家中长辈再陷入“包治百病”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