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闺蜜林姐乳房胀痛,连抬手穿内衣都很费力,她跑了三家医院,医生都说只是普通增生,直到遇见上海乳腺科专家张教授,才把潜伏的“定时炸弹”拆除。今天就来讲讲她的求医经历,给姐妹们提个醒,乳腺问题别硬扛,找对专家才能少走弯路。
乳房胀痛当增生? overlooked的隐性风险
林姐是一家餐饮连锁的区域经理,去年四月,上海出现倒春寒,那段时间,她总感觉右乳侧面有钝痛,就好像被门夹过一样,起初,她以为是展会期间连续熬夜,压力太大导致的,于是,她随便在小区附近的私立医院做了B超,医生看了两眼说,是轻度增生,还提醒她要少喝咖啡。
过了半年,疼痛从姨妈期前开始,蔓延到了整月,洗澡时摸到个黄豆大的硬块,这个硬块还会滑动。她换了一家三甲医院做核磁,报告上写着“4A级结节,建议随访”。她拿着片子,蹲在医院走廊哭了,想起上周刚看到的新闻,那个35岁的周杰伦学员因为心梗突然离世了,“年轻就等于健康”这种说法,实在是站不住脚。
沪上专家号难抢?这几步帮你“抄近路”
林姐一直坚持到今年三月,在病友群里,她看到有人推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江院区的张教授,听说专家号要约到三个月后,她急得嘴上都起泡了,最后托相熟的护士才知道,每周三下午有可以加号的空窗期,条件是要带齐所有检查报告。
3月15号那天,她特意穿上开衫,以便于检查。张教授办公室的墙上上海乳腺科专家,挂着一幅篆书,上面写着“治外必本于内”。轮到她时,教授没有先看片子,而是问她:“最近是不是经常熬夜?你的甲状腺有点肿大。”后来才明白,看似没有关联的甲状腺和乳腺,实际上都是内分泌系统中相互关联的部分 。
多学科会诊才靠谱?从“疑病症”到精准治疗
张教授摸过结节后,没有马上给出结论,而是安排了乳房钼靶检查,还安排了穿刺活检。在等待结果的那几天,林姐刷到了“百果园教育消费者”的新闻,忍不住苦笑着说:“平时总是教育员工‘顾客是上帝’,可自己遇到健康问题时,却连如何反驳医生的‘随访’建议都不懂。”
四天后穿刺结果出来了,显示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非典型增生”,而这属于乳腺癌的癌前病变。林姐在诊室当场腿就软了,张教授却笑着安慰她,说幸亏发现得早,做个微创手术就行,做完后留院观察三天 。他还专门提到,上周病区接收过一个患者,这个患者是像碰运气抓一样来查病的,而且乳腺早期症状常常比想象中更隐蔽 。
术后休养四重奏:比手术更关键的“后半程”
手术后上海乳腺科专家,在林姐切下来的肿块里,果然发现了一处病灶,这个病灶的癌变风险极高。出院时,教授给她列了一张清单,上面写着:每天要喝够2000毫升水,要避免提5公斤以上重物,经期后要自查乳房,三个月后要复查影像。
现在她见人就讲,上周万达那些被强制执行的新闻,看得人心里焦虑,还说不如把操心别人债务的时间,用来关注自己的身体。前几天去复查做了彩超,医生说她恢复得比同龄患者还好,她特地买了一束康乃馨放在张教授诊室门口。比起那些买到全损车退一赔三的维权故事,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才是最值得的“赔偿”。
要是姐妹们存在乳房胀痛、结节等问题,不要轻信“生完孩子就好了”这种陈旧的说法。要记住,健康是排在首位的,而后面的名利、成就都是次要的。